目前, 中国与美国、欧洲的双边投资协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简称BIT)谈判正在进行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排名前三的主要经济体,中美、中欧的BIT谈判很可能会形成未来世界双边投资协定的范本。
中欧BIT倡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2月的中欧峰会,双方达成共识尽快开启BIT谈判。之后,欧盟于2012年5月23日正式向成员国提出与中国谈判投资协定的建议。但2013年中欧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谈判的氛围和环境。直到2013年11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16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欧BIT谈判,并表示双方将积极探讨自贸区建设的可行性。
中国已经与多个欧洲国家签订有双边投资协定,多数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急需外资时签订的,基本仅涉及投资保护,而没有市场开放的内容。中欧启动的BIT谈判,将是欧盟作为整体谈判的第一份投资协定,且首次在贸易投资保护的框架内讨论市场准入问题。
近年来,从人民币和英镑开启直接交易,到中英在核电、高铁等领域加强合作,再到中国和希腊共同开拓海运产业,一系列事实说明,中欧合作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层面,开始在金融、科技、投资等更高层面紧紧“握手”。在经历2013年上半年的太阳能光伏贸易战之后,中欧这两个举足轻重的贸易体决定重修旧好。今年3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布鲁塞尔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时特别提到,中国和欧
盟要做增长伙伴,相互提供发展机遇。要尽快谈成谈好投资协定,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可行性研究,共同提高中欧贸易质量和水平。范龙佩也表态称,欧方愿加快欧中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谈判,这也被各方解读为中欧将加快自贸协定的谈判。
不过,中欧达成自贸协定还要迈过不少的难关。中欧BIT谈判中,欧方希望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下开展。具体而言,欧方对中欧BIT有三大目标,第一,减少投资障碍,增加欧方在中国的投资额;第二,为欧方提供更好的投资的保护;第三,为欧方投资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而欧盟各成员国对BIT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一些成员国担心,与中国签订一个统一的双边投资协定,将会弱化成员国与中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双边投资保护条款的效力。
其次,中欧双方尚需要在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方式达成一致。欧盟曾单方面提出了其所期望的谈判方式和基础:以负面清单方式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基础,就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两方面与中国谈判双边投资协定。据媒体报道,中方尚未就此做出公开的答复。不过,目前,中美谈判已经确认采用这两个原则,并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双方达成了争取2014年就BIT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此外,中国正在上海自贸区探索建立投资准
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尽管有分歧,但中欧双方都有达成协定的意愿。中国商务部不久前曾表示,中国将以中瑞自贸协定的达成和实施为契机,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同样是7月1日,意大利开始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作为中国在欧洲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意大利总理伦齐在访华时,就带了100多名意大利企业家的随行阵容,由此可见其对意中经贸合作的重视。在中意企业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用“乌龟耐力”和“千里马速度”寄语两国关系,希望双方结合这两种精神,推动中意关系走得更实、更快、更远。此外,中国总理还特别提及,希望担任欧盟轮值主
席国的意大利积极推动中欧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和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在科技、基础设施、航空航天、新型城镇化等领域促成一些重大合作项目,与中方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中欧关系发挥建设性作用。“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中国总理李克强曾用中国民间谚语来寓意和谐发展西方思维与东方智慧,建立多元一体、互利共赢的中欧关系。我们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正在与中国进行自贸协定谈判的其他经济体,在瑞士与冰岛的开辟新纪元的示范作用下,签署更多的
互利共赢的自贸协定。
http://italian.cri.cn/other/magazine